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8-11 22:18:07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92~93页的内容。几分之一这局部内容是分数知识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它是在同学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数的。分数和整数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以和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别。认识分数是同学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同学学好这局部内容,可以为后续学习小数和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作铺垫。认识几分之一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比较笼统的内容,同学开始掌握分数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同学情况分析

小同学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同学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发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

教学目标

《课程规范》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规范的要求和同学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使同学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同学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考虑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学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局部教材是在同学认识了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同学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同学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同学探索的欲望,引导同学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同学观察、推理、分析、综合、笼统、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规范,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同学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点:让同学在自身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同学爱听的故事动身,为同学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同学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研讨新知、引导同学总结、点拨同学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同学的学法:

“同学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同学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动身,让同学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考虑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身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同学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3

说课内容:《找规律》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第——页的内容。

说教材分析:“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说学情分析:所执教的三年()班共有学生()人,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规律,总结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

学法:自主尝试、验证。。。。

三、说教学流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开课之前向学生说明奖励机制:四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星星最多,这个小组的每位学生都将被评为今天的学习之星。

㈠、课前热身(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道题目)

第一题:将这些算式写在学生感兴趣的卡纸上抢答,然后再说一说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目这要是巩固前面学过的口算方法,也为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题:说出下面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回顾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第三题:猜猜星星后面藏着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引出了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引出课题:找规律,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那三组算式,激励学生,你们能把它们全算对吗?(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独立尝试主要让学生发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发现的这条计算规律也就是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规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①、先把乘数中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5×1=5

②、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2个0

③、就在乘得的数(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500

3、我相信你们49双慧眼一定还能发现这些算是中的规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每一列算式之间又怎样的规律?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这就是这节课要探究的的第二条规律,

发现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

发现2: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10倍,积则扩 大10×10=100倍。

第二条规律不做重点要求学生去掌握。

4、你们还能根据今天所学的计算规律,编几道题目考考你的同桌吗?(同桌学习交流,重点关注看看还是否有没掌握计算规律的同学,如果发现这样的学生,要多鼓励,并组织同学们帮帮这部分同学,当堂消化)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体现同桌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的好处,再次强调了本课的重点: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 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三)、巩固反馈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的令我出乎意料,你们太聪明了,今天我就带大家去数学王国去参观,敢去吗?如果你们能闯关成功就可以免费进入王国的游戏宫,有信心吗?(激励学生,让同学们很快进入巩固练习这个环节中来)

第一关:逛同学恩喜爱的食品店(这一关的设计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巩固了本课重点——计算规律。)

第二关:我们来到了你们的妈妈喜欢服装店(这一关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并抽生板演,全班订正,注意强调答语的写法。)

第三关:现在我们来到了养鸡场。(这一关仍然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这道题目主要考察同学们对第二条规律的掌握情况)

第四关:进入数学王国继续玩抢答游戏和猜一猜活动(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回 顾 与 反 馈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

你对本节课上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五)、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齐读本节课的两条规律,奖励这节课上表现好的小组。

四、说板书设计:

找规律

5×1= 5 3× 2 = 6 12× 4 = 48

5×10= 50 3× 20 = 60 12×40 =480

50 ×10 =500 30 × 20=600 120×40 =4800

发现一: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发现二: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倍。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尽量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新理念,为孩子们的自主、独立、合作、个性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但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指出。谢谢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4

教学重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首先,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他们知道一天的两个6时可以用普通计时法区分,个别同学会用18时记录,接着,在生活中寻找类似18时的时刻,然后老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课题。

(2) 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我首先提问: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的?借助课件,学生感受了一天里时针的转动过程,知道一天时针转两圈,是24时,在转的过程中,选择有些时刻让学生动作表演,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一天是24时的理解和体会。

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同桌讨论:钟面上的内圈和外圈的数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差12,这为后面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打好基础。

再次,就是能根据教学的实况和进程来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原来在讲解“两种计时方法的互换”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本来是做了比较多的铺垫。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这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所以我就临时做了改动:这部分内容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讲,通过生生互动,他们把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内感悟进行交流,这样等于让他们去当“小老师”,这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让孩子们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再就是在归纳、小结两种记时方法怎么进行互换(这个环节,我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他们自己来讲,这样,或许孩子们能听得更清楚;

(3) 扎实、灵活地安排练习形式。

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先是学一种练一种,随学随练,再就是巩固练习时,以做一做,画一画,抢答题等形式把两种计时法放在一起加强练习,同时还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用两种计时法生活举例,带他们去超市,按24时计时法改写后,又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点拓展内容)。这样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另外,我还安排了 “你知道吗”,和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的课外内容,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最后课余时间用二十四时计时法设计周末的时间安排,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的第53页—54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 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学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四、说学法

合作交流法 自主探究法 观察发现法 动手操作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1.首先复习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区分1分米和1平方分米。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2.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 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 = 长×宽。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习纸上的3个图形(图1:3行2列,图2:2行5列,图3:4行3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竞赛能手

2.足球场的长是80米,宽是8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勤学巧用

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七、板书设计

板书简单明了,基本概况的本节课的内容。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