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心得体会1分层前,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数学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导致了在同一节课上优生吃不饱,待优生吃不了。为了优化我校数学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校开始探索并实践分层教学。
我们将高一年级分成两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成A、B、C三个层次。对于基础最弱的第二单元A层次,我们数学组全体教师共同编写了A层次学生用书。通过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作业分层和辅导分层,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们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常找学生谈心。在同A层同学谈话时,他们告诉我,分层教学中,自己感到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且老师降低了学习的起点,善于化解难点,使他们对学习渐渐产生了兴趣,学习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克服了对数学的恐惧感。他们感受到了被关注、被尊重,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乐于动手实践,积极发表见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运算能力和语言能力也提高了,他们感到自己并不笨,只要努力,自己也能独立完成作业了。
C层同学告诉我,以前,有时感觉老师进度有点慢,有时练的题太简单了。分层教学中,老师在抓好基础的同时,经常训练一些测水平拔高题,更有利于激发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一名女生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以前,我对数学很厌烦,一看数字就头痛,几次考试中数学都得了很难堪的70分,正当我苦恼时,我们的数学课堂实施了二三四分层教学。我开始喜欢数学,也适应了这种模式,老师上课幽默而高效的的方式总会使我听得入迷,我喜欢做题,更喜欢去问老师问题,我的运算能力和审题能力进一步提高。这次考试我的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19分这个足以使我激动的分数,使我更加坚定了下次取得更好成绩的信心。
我们同组老师的体会是,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都有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待优生成绩明显提高,也培养了一批尖子生和特长生,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有的家长在电话中告诉老师:“通过分层教学,孩子能坐住板凳了,回家能主动完成作业和复习功课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分开层次,承认差距,拓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分层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分层教学中,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鼓励成功。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和优化分层教学策略,使之更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心得体会2课程名称:
速写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学时数及学分: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艺用解剖与透视》黄元甫西南交大出版社20xx年出版
本大纲主笔人:本大纲审定人:
一、课程的目的、要求和任务
1.课程目的
《速写》是高等院校艺术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速写是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学习速写是进行造型艺术设计的第一课,本课程重点分为两个板块,其一为速写中人体的基本知识和绘画表现技巧,其二是空间透视的基本知识和绘画表达训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
理解认识空间透视现象,把握透视基本规律,了解人体动态和人体结构部位,经过临摹学习,可通过理解人体的头、胸、胯和四肢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手绘的方法和技巧、并且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将速写能力应用到造型设计中去,提高运用手绘造型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提高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表现能力。 2.课程要求
(1)该课程按照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实践作业三者相结合。
(2)堂上授课、集中讨论、课后作业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3)平时作业不少于10次,期末作业2个大系列。 3.课程任务
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教师应该使学生懂得透视与人体结构的作用和意义,理解并且掌握透视与人体结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应用透视与人体结构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戏剧影视美术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讲透视的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术语2课时
一、色彩透视
二、消逝透视
三、线透视
第二讲基础透视的概念与关系5课时
一、基本概念
二、观察方法
三、平行透视
四、成角透视
五、倾斜透视
第三讲舞台空间中的透视5课时
一、移动视点
二、以大观小
三、高视位
第四讲人体概况2课时
一、骨骼与肌肉
二、结构与比例
三、形体与运动
第五讲人体解剖学姿势2课时
一、了解常用的方位术语
二、了解骨的分类
三、关节及其活动
第六讲人体骨骼及其造型6课时
一、头骨及其造型
二、躯干骨骼及其造型
三、上肢骨骼及其造型
四、下肢骨骼及其造型第七讲人体肌肉4课时
一、人体肌肉名称
二、人体肌肉的起止穿插
三、人体肌肉的造型。第八讲人体造型分析6课时
一、体块变化
二、节奏韵律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速写》作为美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之一,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基本技能。它从理论上直观地解释了物体在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使初学者能很快地判断所画对象哪些线与面应该产生透视变化,哪些仅有大小变化。在进行造型艺术创作时,就可以很好地处理画面上人、物体、风景之间的远近、大小的空间透视关系。因此,全面地认识透视现象熟悉人体结构,把握透视基本规律是每一位学生学习过程极为重要的一环,为以后的专业中所有的造型设计和绘画课程打下坚实的手绘基础。这些专业课程之间既有理论上的相互联系,也在实际操作上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这些课程之间进行知识与技术互通,这对学生艺术创作素养的培养能够起到积极关键的作用。
四、考核方式
1.期末进行考试,占总成绩的100%;
五、参考书目[1]《伯里曼人体结构教学》乔治伯里曼 ……此处隐藏16883个字……们心里的疙瘩,解决实际问题,去除导致学生犯错的根源,进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3.利用情境批评
学生的表现,常受他们粗浅的是非观,好恶感所左右,常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逞一时之勇,求一时之快,对自己的缺点视若无睹。例如:
不珍惜时间,做事不严谨,学习不刻苦等等。
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游戏,小品表演,讽刺与幽默,设计师之家等活动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适当地调换角色,成为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当他们感受到因自己的缺点导致活动的不成功或失败时,教师再抓住时机帮助他们分析得失,启发他们教育自己,这比教师命令、教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4.冷处理代替热处理
批评,在学生犯错误时立即进行,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这时各种方式用尽也难奏效,使老师觉得采用纪律处分似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纪律处分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它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让学生害怕、畏惧,却不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原因。这样,纪律处分可能起到压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须以冷处理代替热处理,耐心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再通过班干部、好朋友、家长一起疏导,水到渠成的批评,可能更能奏效。
四、批评的注意点
1.要“批评”在理上
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仅要做到“因人而教”,教师的批评应该是及时地“指点迷津”,析事论理,以理服人,对症下药,才能切中学生心理矛盾,改变学生情绪状态,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2.要“批”而有情
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要使自己的“批评”为学生乐于接受,就不但要做到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通才能理达。否则,理虽直,情不通也是难以奏效的。只有理中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这样的批评才能起到警策,激励,鼓舞,教育的作用。
3.批评注意分寸
批评有的宜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中公开“说”;有的宜在课后个谈心时悄悄“说”;有的宜点到为止,留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领会;有的宜条分缕析,讲清利弊教会学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侮辱挖苦。寓批评于尊重之中,于表扬之中,于谈心之中,于谅解之中,于自责之中,于关怀之中,于希望之中,于玩笑之中,于幽默之中,于激励之中。这样的批评,没有疾言厉色的指责,没有错一罚百的处罚,但是被批评的学生在汗颜愧疚的同时萌生的是知错改错的决心。
4.批评还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批评是为了帮助改正自身缺点,完善自我形象。批评时,教师还要注意适时地点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即如何完善自我形象,完善自我形象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预定目标前进,才能达到教师批评的真正目的――改正缺点,完善自我。
教学心得体会15时间关系,没有说完,今天我们继续来谈谈跟感受相关的内容。
我们一再强调感受的精细化,那么,到底如何获得精细化的感受呢?对于这个问题,张颂老师引用了袁守定的话说:“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抒发灵性,生于临文之顷者也,然需平日参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这一段话是说积累,但是积累什么并没有提到。此外,仅仅是积累也是不够的。除了积累之外,我们还需要形成一种意识,或者说养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就是朗读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人人都有,比如说,我现在问你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的父母长什么样子?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头脑当中出现的一定是画面而不是文字,这就已经在启动自己的形象思维了。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思维是特指有声语言二度创作时的形象思维。这种形象思维的特点是与作家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方向正好相反。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是从形象到文字,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作被人比喻为诗中有画,就是说透过文字能看到后面的形象,而朗读朗诵时的形象思维是从文字到形象,再从形象到声音。但是,恰恰因为朗读朗诵是二度创作,而且文字本身就具有音声性,所以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了见字出声。即使长大之后学习了一些朗读朗诵的技巧,也往往是在声音的形式上下功夫,或者只是把文字同声音形式关联起来。比如,我经常在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稿件上看到很多符号,有的是文字写着快、慢、高、低,有的是箭头,向上或者向下。当他们拿着稿件开始朗读的时候,看到的只有眼前的符号和文字上的箭头,忘记应该在文字背后看到丰富多彩,变幻多端的大千世界。
所以,感受的第一步就是要形成一种从读到看的意识。这里的读当然是说读文字,看则是代指所有的感受类型。不仅有视觉感受,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空间觉等等。上述这些都是通常所说的形象感受,另外一大类则是逻辑感受。像是并列、递进、转折、总括等等。
《朗读学》第六章里讲朗读者由作品的文字语言中感受到形象,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也可以感知时间发展,空间移动、事物运动,这是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过程。
仅仅有了感受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有感受的能力。上周六我在分享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也就是《春》当中的一段话:“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事后有朋友在群里问,园子与田野怎么区分?这其实就是一个“看”和“看到”的问题。“看”只是个过程,看了一眼,得到的只有模糊的轮廓,而看到不一样,不仅有过程,还要有结果,不仅有结果,还要有反应。不仅看到轮廓,更要看到细节,不仅看到相似,更要看到特征,不仅要看到静止,更要看到运动。就上面那句话为例,园子里和田野里,粗粗地看,非常接近,都是绿色的,都是眼光所及的范围。但是仔细研究一下,你会发现,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是朗读者为中心,园子是近的,田野是远的;园子是小的,田野是大的;园子有界限,可能还有围栏,田野则是开阔广阔的。如果细细分辨下去,这样的差别还能找出很多很多。试想,一个人站在自己家门口,先看到自家园地的景象,再抬起头往远处看,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那岂不是非常的兴奋?于是,那个“瞧”字就不会只是静态的看一眼,而是充满了生活激情的,跳跃式的张望。有了这种感受,“瞧”字的声音方式就变成了一种弹发式的感觉。
说到这里呢,我想再谈一点感受与声音匹配的问题。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建立了感受之后,还得用自己的声音把感受描绘出来。这里涉及到一个声音弹性的问题。声音弹性,也就是声音的可塑性,它是指朗读者的声音与他运动着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匹配,或者说是声音对运动变化的思想感情的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虚实、明暗、高低、大小、收放等等方面的对比呈现能力。通常来说,声音的弹性都是通过复合对比的方式来呈现。比如说有高就会有低,有明也会有暗。获得声音弹性的基本方法有这样几句口诀,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情感体验是基础,气息变化是桥梁,发声能力是条件,从情到声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