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7 18:48:10
折叠教学设计

折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折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折叠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展开与折叠”

【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课前学生调研:

参与对象:五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机抽取10人

问题设计:

①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你有什么了解?

②给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动手剪开并折叠回正方体。

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刚才折叠的过程。

调研情况:

问题①:学生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顶点、面的特点。

问题②:在教师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有两个学生在剪开正方体时将图形剪散。学生在剪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长。剪开正方体后再折叠回去,学生非常熟练。

问题③:两个学生无法用语言描述折叠的过程,其余的孩子需要边折边说。让学生不动手折叠,想象说出刚才折叠的过程学生感觉难度很大。

调研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顶点,以及长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与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的不同等。这些正是组织“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的生长点,小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已初步建立了空间感,但要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难度是相当大的。分析原因:其一,学生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缺乏认识上的经验,存在认识上的障碍;其二,学生较难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想象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其三,大多数学生无想象的习惯,存在养成习惯上的障碍等等。故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拟定加强想象、操作实践、课件演示、焦点问题讨论等方面,以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学生和老师共同提出研究方法,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认知和心理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

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

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

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③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知道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展开图的不唯一性,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在找相对面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充分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

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把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先提取出来组织讨论,一是容易辨析,二是便于学生表达,三是较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感。把学生已确认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体会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相机点拨1:你是怎样围成正方体的?引出其中一个小图形不动,就是把它作为正方体的底面,其它的小图形围起来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同时体会折叠方法的不唯一。

折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此处隐藏7608个字……

2、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彩球

看书欣赏书中图片,了解各种彩球。

分析彩球的组合

2、讲解小花瓣的折叠方法

小花瓣已完成的,逐个组合,粘结。

粘好的彩球穿上线绳和小珠子。

3、学生作业,老师辅导

提醒学生选择纸的大小。对有困难的同学随时指导和示范。

三、课后小结

请同学们一同举起自己做好的彩球,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引导学生参看课本欣赏花环。

分心花环的组合

分为环状物、彩带、其他状物。

2、讲解示范

卡纸环的作法

永远归直接在硬纸卡上画环,剪刻同样大的两个环。

两环之间填充一些海棉、棉花、丝带。

用单色彩带为环状物缠第一层底色,顺序产值上部正中打结固牢。

3、学生作业,老师辅导

彩纸容易破损,要宁在勿宽。

三、课后结

请同学们用自己做的花环布置节日中的班级

折叠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算一算等操作活动,发现平面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立体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立体图形和它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平面图形纸、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督预示标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折叠》。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了有关折叠的哪些知识?你有哪些困惑?你们的困惑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逐一解决。

出示学习目标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二、自学梳理,自学提纲

1、想一想,将平面展开图(课本38页)沿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

标出图中各个面的名称,观察想象哪些面存在相对关系。

2、画一画,如果开一扇天窗和一扇门,可能在什么地方?

3、做一做,将附页3中的图1剪下来,并沿虚线折一折,请同学们在折好的房子上标出门和天窗的位置。

4、算一算,这座小房子各边的实际长度是图上相应长度的100倍,它的底面积是()平方米;其它面的面积是多少?

三、小组答疑

围绕自学提纲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每个成员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奖给其他同学听,发现错误,帮助修正。

四、展示评价

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各小组代表汇报,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质疑、评价。

五、联系拓展

智慧老人为同学们准备了闯关题,如果我们能顺利闯关,就可以参观小熊的房子了,大家有信心吗?

1、出示练一练第一题。(学生演示回答)

2、出示练一练第二题。(学生折一折,然后判断,教师订正)

3、让学生在小熊房子的平面展开图上标出小鸟、烟囱和窗户的大致位置。

六、总结导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

作业:利用所学知识做一个喜欢的立体图形,并在班上展示。预习下节课将要学的知识《体积与容积》。

折叠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折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作业:第四题

【板书设计】

折叠

测量——计算——虚线——折叠

教学反思:

《折叠》这课思考良久之后,还是上了下来,感觉挺难上的。这课设计为一节活动课,课堂组织比较乱,没有调控好。第一次在上的时候,对课本第39页“做一做”的处理是挺粗糙的:学生先思考判断后折叠验证,再闭眼回想折叠过程。“回想”这个步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究竟学生有没有回想思考我还真顾不着。如果没有实物操作,如何引导学生看平面图想象折叠过程?有没有一个简单、好的步骤?第二次在上,我引导学生先定一个“中心图”,即一般情况下把周围连接最多小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图形定为下底,后把“中心图”周围的图形依次折叠,“中心图”上边的为后面,下边的为前面,左边的为左面,右边的为右面,最后一个为上面(如果哪一边没有的当然不折)。这种折叠顺序降低了学生想象的难度,可以让他们有目的、有次序地空间思考。这样下来,教学难点在这里突破了,课堂也更有效。

《折叠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