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7 13:27:07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1

【情景说明】

《观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文质兼优,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然而要让远离大海的小学生体会大潮的壮观,却有较大难度,不少教师教学本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有的教师一味以学生喜爱的段落、语句为主,又显得凌乱。鉴于这些,我根据教材特点、重点,汲取上述两种方法的长处,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先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在指导3、4自然段进按作者的观察顺序,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片断一

(音频播放潮水声,无画面。)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水声。很大很大的水声。

师:对,这是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的水叫潮水,(板书潮),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了资料,谁来说说潮是怎样形成的?

生: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海水会发生定时涨落现象,这就叫作潮。

师:想看看吗?(在潮字前加一个观字。)谁来说说这个观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观就是看的意思。

师:老师带你们到钱塘江去观潮吧。

(视频出示第一段的那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指名读。)

师: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天下奇观的观意思是景象,观潮的观意思是看。

师:很好,那么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那么,看到观潮这个题目,你想了解哪些信息?

生:我想知道作者观潮的过程。

师:请说得详细些。

生:就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情况。

生2:我想知道:潮的样子、声音。

生3: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吧。

(观看多媒体课件。)

师:看了画面,听了声音,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

〖教学反思

一阵山崩地裂的潮水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观潮。观潮与天下奇观中观字的理解,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固有魅力──对语言文字的探究。接着由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引入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从而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我想,学生对观字的理解,对也好,不对也好,这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训练他们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再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算学会了怎样读书。

〖片断二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讲潮来时的景象?

生:课文第三、四段写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

(板书:声音、形态)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首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从远到近的词语来。

生:远处、向我们移来、再近些。

师:你找得真好,从这些词,还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你们能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生: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

师:好极了,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先自已把潮的声音、形态,人们的表现做上不同的记号,组内议一议你们的体会,再互读互听,把你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先请小组齐读。)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们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能说说吗?

生:我的体会是潮的声音很大!

师:哪些词是表现潮的声音挺大的?

生:隆隆、闷雷滚动。

生:刚才他们把隆隆、闷雷滚动读得很重,就突出了潮的声音很大。

(板书:闷雷滚动)

生:还有后来,响声越来越大读得也很生动。

生:他们读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山崩地裂一字一顿,颤动读得慢而有力,让我就好像听到了那声音一样。

(板书:山崩地裂)

师:山崩地裂什么意思?

生:山倒塌了,地裂开了。

生:那声音是挺大挺大的,大得很吓人的。

师:体会得不错,谁能把这些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

师:大家对潮的声音体会得不错,那么对大潮的形态体会又怎样呢?

生:一开始是一条白线,后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形成白色城墙、最后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板书: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

师:那么,你们认为哪些词用得非常好?或对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生:我觉得白线用得好,说的是潮离我很远,好像一条线。

生:白色城墙也用得好,潮近了,看出高度来了!

生: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就更具体了,浪很高,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生:横贯江面好像是整个江面都铺满了,但我说不清楚。

师:那么你们看看就明白了!

(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

师:哪幅图填横贯江面?

生:第一幅图。

师:那第二幅图应该填什么词?

生:横卧。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

(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伴有巨大的响声。)

师: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跑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 ……此处隐藏12348个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通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13

美具有规范的本事,但它既不是任意的,更不是强制的,而是顺其自然天成的。这种规范,是自然与社会向统一的自由造型。正是自由这个目的把人性、美和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教育和美有着共同的冲动,那就是把自由赋予人,在这个目的面前,它们又互为手段。在教育的王国里,也像在美的王国一样,遵循着“经过自由给予自由”的基本法则。

本课中,在欣赏钱塘潮之美上,教师给听众最大的印象即在于此——他不是经过强制的手段,经过外力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品读、感性的材料(录像),点拨、引导,把学生关于潮水、关于壮观的审美经验挖掘出来,自我感受和欣赏钱塘潮之美,并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

教育是美的实践外化,美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性趋向于引导人走向自由、完整、全面的发展(这正是我们此刻的学生所最欠缺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该课文是审美教育的典型材料,该教师也充分发挥了自我的审美素养,经过读、听、看,在课堂上很好地营造了审美的氛围。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14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因为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就应该读节奏,读出情感,以读为主,以读为本。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前搜集课文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感悟。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随文识字。

在理解生字、词语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随文识字,结合一定的语境,理解词语,感受表达的意思。从而增强学生大胆尝试,相信自我的信心。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已经有不拖音的意识,但是读着读着还是拖音,需要长期地坚持训练下去。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15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而且朗诵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