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动计划模板5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做一个计划。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动计划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计划 篇1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计划规定的中小学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实施不是既定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落实,而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整体过程,从而是一个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得到了一致认可,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学校和教师,也开发出大量的经典案例。然而,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存在差异,师资配备明显不足,兼职教师居多,造成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均衡。因此,研究并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及其特征,对于该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其主要精神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什么是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体验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与自身意义关联的活动过程。它常常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对象的意义与价值,及其与自身的关系。通常而言,体验的意义是内隐的。因而可以说,体验是自主的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为了获取客观事物与自身意义关联与价值关涉而历经接受、批判、反思和建构这一过程的主观内省活动。一般来说,体验具有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的主观性特征。
一、“实践体验”模式以及师生活动流程图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在的基本理念(学生的主体性,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知识的整合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多样性),在大量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实践体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并拟定了该模式的基本操作结构及师生活动流程图,图示如下:
二、“实践体验”模式基本操作结构及师生活动流程说明
“实践体验”模式的基本操作结构包括五个阶段:确定主题阶段、设计准备阶段、自主活动阶段、交流评价阶段、拓展延伸阶段。
在这五个阶段中,学生活动的流程是: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制定计划、提出假设——具体行动、过程展开——展示成果、形成结论——应用实践、生成问题。教师的指导活动有:营造情境、引发问题——提供背景、指导计划——提出建议、参与活动——提炼方法、测查评价——创造条件、拓展提升。
第一个阶段是确定主题。其中,学生选择和提出活动的主题或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对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从实际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在确定主题阶段,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选择、提出和确定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相关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活动主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加以完善。
第二个阶段是设计准备。教师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提供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一般可以讲故事、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活动的范围,诱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机。与此同时,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形成最基本的目标和思路,邀请校内外指导教师提供帮助并共同参与研究活动。
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因而,在准备阶段,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只有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他们才能更加明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一般包括:
①活动的主题或课题;
②活动的内容;
③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④活动的对象、情境、时间和空间;
⑤活动的具体过程;
⑥任务和分工;
⑦保证条件。
在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第三个阶段是自主活动,也叫做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处理文献资料或研究素材,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发现自我。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小学生兴趣激发快、变化也快的特点容易使他们的探究活动不能持久,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关心、指导和督促。
第四个阶段是交流评价。学生要有始有终地完成活动项目任务,争取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经过努力仍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也是正常的,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编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加以表达。将研究成果整理以后还必须以口头报告的方式表达。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赞美与分享,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的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贯穿于学生活动全过程的多元评价,不仅仅只局限在交流评价阶段,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应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
第五个阶段是拓展延伸。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提供场所,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学生的认识得到拓展和提升,同时又有可能生成更多新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开展新的研究活动。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问题,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的拓展延伸阶段,他应该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活动环节之中,在活动的任何一个阶段,学生都有可能在研究既定主题的同时,生成一些新的问题来开展研究,甚至有的同学还会放弃原有的研究主体,去研究活动过程中生成的新的问题,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要批评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这种善于思考、敢于尝试的积极性,并且指导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研究活动 ……此处隐藏3168个字……们感到妙趣横生。当孩子看到通过自己灵巧的小手能够创作出那样精彩的工艺品。
3、手工制作丰富了绘画的范围,使得美术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手工制作合理地运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仅丰富了美术课堂活动,拓展了美术课堂的内涵,而且令学生享受到艺术的熏陶,使学生拥有一颗美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4、经常动手可以进而引发动脑的习惯,促进孩子手部骨骼发育和精细动作的协调,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借学生对手工制作浓厚的兴趣和成就,引发学生自信,激发学习主动性,促进文化课的学习。
二、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实践能力,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校成立了手工制作兴趣小组。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今年低段对手工制作的兴趣极高,超出预期人数,共报名42人。手工制作是一项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启发儿童创造思维的重要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活动。学校参加手工制作兴趣小组的学生虽然能力参差不齐,但因为对手工制作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所以也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活动目标
1、教学生学会手工操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陶冶情操。
3、帮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学习中快乐,快乐中自信,自信中进取。
4、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进一步开发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5、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废物利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6、欣赏优秀的手工制作作品,从中体会到手工制作与民族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手工制作的宣传动员工作,认识现代科技发展迅猛,具备创新能力是迎接未来世界挑战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科学的兴趣。
2、注重总结经验,积累材料。把组织活动过程的所有原始材料全部搜集好,并与作品一并保存。
3、充分动员,多渠道地开展自我展示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4、采取各种方式表优促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做好与各班班主任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六、活动安排
周次活动内容课时
第1周制定计划,通过计划1
第2、3周花朵2
第4、5周孔雀2
第6、7周七星瓢虫2
第8、9周神奇的海底世界2
第10、11周花篮2
第12、13周神奇的立体构成2
第14、15周复习2
第16、17周迷你圣诞树2
第18、19周总结回顾,评选优秀手工作品1
活动计划 篇5一、情况分析
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他们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每个儿童都会自发的去发现问题。在探究活动中,经常有一些儿童无所事事,对任何材料都不感兴趣。怎样引发这些儿童主动进行探究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寻找适当的探究切入点,由此出发,引导儿童进行探究。儿童感兴趣的领域,儿童的智力强项,儿童熟悉的知识技能,一些较浅显,较容易完成工作,这些都可以是引导儿童主动探究的切入点。
二、目标和措施
1、首先,当教师发现儿童对工作失去兴趣,已不能专心于工作时,要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走到儿童的工作中去,询问儿童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还要进行哪些工作等。在询问过程中,要对儿童已取得的工作成果给予肯定,鼓励儿童继续进行工作。教师也可以陪儿童共同探究,引导儿童重新对工作产生兴趣。如果儿童确实不愿进行原来的工作,教师也应允许他选择其他活动,或参与到其他儿童的探究活动中去。
2、其次,当儿童的工作遇到困难时要进行师生互动。如果教师能够很快发现儿童的困难所在,那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言语点拨的方式点醒困惑中的儿童,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或指导儿童操作的方式来帮助儿童,但要注意,这种操作或指导操作不是把全部过程都演示出来,而应通过一两个步骤来引导儿童继续进行探究。有的时候,儿童遇到的困难教师一时也难以解决,这时教师应秉承提供工具和路径的思路来帮助儿童。教师可以指点给儿童可能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书籍以及具备相关知识的人才,让儿童自己决定下一步的工作。
3、当儿童的探究只停留在表面问题,难以深入进行时,也需要进行师生互动。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儿童去探究,在儿童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就可能把探究深入下去;教师也可拿来相关的材料,让其与儿童原有的材料之间生成矛盾或问题,引导儿童进行探究;教师还可以改变儿童原有材料的操作方式,通过这一变化来引发新的问题中班特色活动计划中班特色活动计划。
4、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加生生互动的机会。当儿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以通过与同伴的共同探究来解决时,教师就应该让儿童去寻求帮助。同时在给儿童分组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具备不同能力,拥有不同智力优势领域的儿童在同一个小组中进行工作,以增加儿童之间进行互动的机会。
5、在多个同伴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派在该领域拥有智力倾向的儿童做领导者,负责组织同伴间的探究活动,在自己的智力强项领域担任领导者的经历,可以帮助提高儿童对自己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完成工作的能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智力强项,而且有助于形成儿童合作学习的态度。
6、教师应注意增加同伴探究中的引导性。由于同一年龄儿童的能力水平多处于同一层次上,所以,当他们遇到了共同的难题时还需要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教师来引导他们的探究活动。
7、最后,教师要善于解决同伴之间在探究中出现的意见分歧。对于探究的问题,经常不同的儿童持有不同的观点,并通常会为了谁对谁错争得面红耳赤,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注意以理服人,让事实来说话。但是也要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多数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没有确切的不可更改的答案,同时,探究活动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让儿童发现科学真理,获得相关的知识,而在于让儿童体验发现的过程,让儿童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因而,对于儿童之间的分歧,教师最好采取鼓励其继续探究的做法,它同样会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感受知识的由来。
三、活动安排
周次 活动内容 十 鞋底的秘密
二 空气在那里 十一 旋转的物体
三 水到那里去了 十二 猜猜我是谁
四 小火箭上天 十三 好玩的纸球
五 让物体站立的方法 十四 连接
六 吹泡泡 十五 气球吃什么
七 我和瓶子一起玩 十六 小鸭动起来
八 蔬菜游泳比赛 十七 玩冰
九 颜色变变变 十八 纸片转呀转